江南陶都,闻名遐迩。十几年前,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,遇见了我生命中的贵人——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凌锡苟师父。
那一天,天空蓝得通透。朋友约我去吃饭,说或许我会有意外的惊喜,我当时就有一种预感,我会遇见我的师父。说老实话,在此之前,我不认得师父,没听说过他,更不晓得他的名字。
▲江苏工艺美术大师凌锡苟
朋友都落座了,师父才肯落座。刚落座,朋友就特地向我介绍师父,说他德才兼备,艺术上很有造诣。我当时也还纳闷,就这么个不算老的先生,虽然温文尔雅,可在他身上怎么找不到一点点的匠气呢,并且穿的那么朴拙。在我印象里,艺术大师,不是穿着质地优良的衣服,就是穿着民族类的服装,所以我当时没想到他是艺术家,最多也就是个文雅人而已。
▲凌锡苟的作品
席间,你来我往,酒喝得热闹,人气也旺旺的。可是我不善喝酒,坐在那里尴尬,师父见状,不停地招呼我吃菜喝茶,可见,师父总是那么善解人意。酒带人兴奋的缘故吧,朋友把自己的新作品拿出来给大家欣赏,众人唯赞,独师父皱眉。不但皱眉,还手持壶把,点点戳戳,说这壶把要是再往上高个三厘米,壶把就清朗得多了,而且手持的舒服度会提高,又说壶钮上的凌线太刚尖,摸着不舒服,线条是要有凌有角,但是要注意人手的感觉,毕竟茶壶是要用来喝茶的,不是装饰品。
▲凌锡苟大师生前在工作中的照片
我当时的感觉是,既帮师父担忧,又为他在心里鼓掌,这样耿直的性格,这样痴迷艺术真言的长辈,肯定艺品不差,我要拜他做师父!
可是,我把想法说出来以后,朋友为难了。因为朋友知道,几年前,宜兴紫砂圈还没这么“开放”,而壶艺的传承主要靠传统的学习方式,即师父收的徒弟是自家的小辈,而徒弟拜的也是依亲带故的师父,壶艺一般不外传是宜兴当地人的习俗,我这个外地人要拜宜兴的这位师父,好像有点玄哦。
▲凌锡苟大师(左)和张德华
但我一定要拜他做我的师父。我觉得师父会喜欢我这个徒弟的,于是就信心满满地自己去拜见他,当我说明来意后,师父有点为难,推说自己艺术造诣不深,难以成全。但是我还是坚持一次次地去拜见他,终于在某一天的晚上,师父端起茶杯对我说,德华,你的心思很细密,懂得仔细观察事物,要不,你明天来试试看呢,我要看看你的手巧不巧。哎呀,当时我就觉得自己的小心脏一直在“凸凸”的。
▲凌锡苟大师生前在授课中的照片
就这样,我成了师父的徒弟。就这样,我吃住在师父家里,师父教我做人,师父教我做壶,师父教我写字……我的艺术之路,也就在师父那里向未来慢慢开垦,拓展……
师父在的时候,秋天像春天,幸福绵绵如细雨,我犹如一朵秋菊叶子,滋润滋润的。现在,师父放手离我而去已经三年,这丝丝的细雨,犹如牛毛钢针,针针刺在我的心上。是的,我相信春天来过,但是花期很短,还没等我好好欣赏就匆匆留下余香枯萎了,而师父啊,你还没等徒儿好好孝敬您,您就狠心抛弃我了。
雨,你忍心,你就下吧,下吧……这样的刺痛我心里虽痛犹是一种宽慰,因为它是我的泪……
这样的夜晚,我乘了飞机,搭了高铁,又打的,迫不及待地扑进还有您味道的家里,师娘的笑还是那么慈祥,师娘的话还是那么亲切,可是,师娘身旁的您在我的幻觉中,若隐若现……
从您的家里出来,独自走在大丁山的街头,清雨“唰唰”,眼泪“哗哗”,没事,因为有雨,路人看不清我在流泪。
总想,用最自然的色彩,为你临摹一幅画像,可是画着画着,就糊了眼睛;总想,将您的素雅形象融于笔端,记录下您的恩情,可是写着写着,您就来催促我休息……
就这样吧。师父,愿您在天堂安好!